?
▲向西村愛月張公祠。
▲向西村愛月宗祠。
明朝時期,張氏第13世祖愛月與族人搬遷到羅湖創(chuàng)立了向西村,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。
多年來,張氏后裔子孫不僅追根溯源修家譜、繼往開來建宗祠,還一直保留著傳統(tǒng)風俗習慣,如清明制作“咸茶”、重陽節(jié)吃大盆菜、娶媳婦拜祠堂,添丁點燈等,這些傳統(tǒng)民俗在2006年開展的深圳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普查中被定義為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向西張氏重視傳統(tǒng)文化教育,嚴守家規(guī)家訓,在當?shù)貍鳛榧言挕_@里經(jīng)濟繁榮,歷史文化遺存保留得相對完備,還被向西人注入新元素,向西村也被一些專家譽為“市內(nèi)桃源”。
修族譜建宗祠,傳承傳統(tǒng)文化
日前,記者來到向西張氏宗祠走訪,從湖貝地鐵站出來,沿著向西路一路往北走,很快就深入到向西村腹地?,F(xiàn)代化商業(yè)大樓林立中,一幢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,金瓦紅墻,亭臺樓閣,院墻內(nèi)鳥語花香。這座鬧中取靜的建筑便是向西村的“愛月”“爵先”張公祠堂,新建于2002年。原向西“爵先”張公祠建于清乾隆末年嘉慶初年,有200多年歷史,后因舊城舊村改造工程被拆除。
向西村與水貝村、湖貝村可謂“兄弟”村,皆源于張氏松月公。根據(jù)族譜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尋根溯源,張氏一族可追溯到漢代杰出謀士——張良。唐朝時,張良后裔的一支遷到韶關曲江,出了著名的唐朝宰相張九齡,羅湖張氏就源于張九齡的二弟張九皋的子孫。宋代末年,這支張氏遷徙到東莞。
明洪武二年,為了躲避催交錢糧的公差,東莞張氏的一支又舉家遷到大鵬鎮(zhèn)疊福九頓山下隱居,后搬遷到羅湖。直至明朝,張氏第13世祖愛月創(chuàng)立向西村,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……作為新修族譜的主編之一,張俊其曾任向西村村長和向西實業(yè)股份公司董事長,他清楚地記得歷代祖先的名字和遷徙軌跡,滔滔不絕地講述起來,時不時翻翻那本厚厚的《張氏族譜》,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在張俊其看來,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,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、遷徙的軌跡,還包羅了家族生息、繁衍、婚姻、文化、族規(guī)、家約等歷史文化全過程,乃尋宗問祖之傳家至寶。發(fā)展過程中,族譜也不斷與時俱進。從前族譜里,媳婦多是記錄一個姓氏,而在現(xiàn)代張氏族譜中,添加了更多信息,記錄媳婦全名、生日、學歷等。向西村張氏祖圣宗賢,慎終追遠,家風雍睦,世代相傳。如今,在“愛月”“爵先”張公祠堂里還懸掛著“雍睦家風,世代相傳”的字幅,以弘揚傳承好家風。
重修族譜、重建宗祠,都是向西人為追尋歷史邁出的一步。向西村人相信,正是這些先賢祖訓才使得張氏繁衍發(fā)展,枝繁葉茂。即使子孫遍走海內(nèi)外,向西村如何變遷,這些都會成為向西村人永遠的財富。
自古重家風,添丁娶妻讀祭文
幾百年來,向西村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從荒地到水田,從瓦房到小洋樓,但向西人一直保留著傳統(tǒng)風俗習慣,娶媳婦要拜祠堂,添丁需點燈,清明要做“咸茶”,重陽節(jié)要祭拜立村太公太婆、吃盆菜。2007年,張俊其主導編寫了《向西村歷史沿革及規(guī)章制度匯編》,向西村的歷史軌跡逐漸清晰起來。
每年農(nóng)歷正月初九是向西村祠堂的點燈日(開燈),正月十五為完燈日。這項風俗即以迎接本族新生命。過去村里有“禮生”兩人,開燈儀式上,一人負責讀祭文,另一人負責向祖先唱禮。從點燈儀式完畢至完燈日止,男丁家人每天上午都要到祠堂上香和斟茶。走馬燈籠要24小時開著,到元宵節(jié)完燈日,再把燈籠取回家。祠堂“禮生”會把男丁的名字和出生日期登記在族譜上。
向西村還有娶媳婦拜祠堂的風俗。通常媳婦回男家后要先到祠堂拜祭,由“禮生”讀祭文,新郎新娘跪拜祖先,給祖先敬茶。祠堂禮生會把媳婦的資料記入族譜。現(xiàn)在,向西村完燈和娶媳婦拜祠堂的風俗雖然仍在延續(xù),但物品和形式都已簡化。
向西村仍流傳多種清明節(jié)民俗
臨近清明節(jié),從前向西村會在這個時節(jié)舉行“春祭”,除了祭祀掃墓外,家家戶戶都要做祭品“清明仔”(一種味道可口的點心)。這是用糯米和一種草藥“雞屎藤”一齊摏成粉,加上油、鹽、糖、花生等材料制成,放在芭蕉葉或杏葉上蒸熟,可食用和用作祭品。
同時,每家每戶用桃枝和新鮮的蒜苗粘上“清明仔”掛在門的兩邊。清明節(jié)前后3天,家家戶戶都上山采摘草藥制作“咸茶”(又稱為“清明茶”)。如今,更多人將其作為“踏青節(jié)”“孝親節(jié)”。
每年重陽節(jié)后,向西村都會舉行大型秋祭,第一個周日,向西、水貝、湖貝3個村的人都會集體到香港南涌拜祭張玉軒太祖,并在山上品嘗香港新界的大盆菜。第二個周日,又一起到大鵬灣華僑墓園拜祭太婆。
過去每年重陽節(jié)秋祭時,年輕人(60歲以下)必須半夜起床在家煮早飯吃飽,然后自帶午餐(一般是用米飯包著用鹽腌制的雞鴨腎做成的飯團),出發(fā)前往祖先墓地拜祭,“族長、房長和長輩們可以坐轎上山祭拜,60歲以下的男性村民就要半夜起床步行上山?!睆埧∑湔f。
拜祭完畢,60歲以上的長輩可以在山上吃盆菜,其他人走路回到祠堂就可以分得一條豬肉和一條上肉以及一毫錢。族長可多分一個豬頭,房長可多分一只豬腳。沒有上山掃墓的人什么東西都分不到。但是只有男丁才有此福分,女性則不能享受此待遇。這一習慣現(xiàn)在早就廢除了。(莊楠楠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