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“非遺”零距離!沙頭角魚燈舞首次走進校園,與梅沙學子同臺獻藝
2021-10-29 13:51
來源: 深圳新聞網
人工智能朗讀:

與“非遺”零距離!沙頭角魚燈舞首次走進校園,與梅沙學子同臺獻藝

讀特客戶端·深圳新聞網2021年10月29日 (記者 陳彬)為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,培養(yǎng)學生對“非遺”的了解和興趣,10月27日晚,第十一屆深圳市沙頭角魚燈節(jié)“魚燈舞進梅沙展演活動”在梅沙雙語學校海風劇場拉開帷幕,這也是魚燈節(jié)舉辦十一年來首次走進校園,旨在讓孩子們在零距離感受“非遺”魅力的同時,在心中種下傳承和弘揚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種子。

魚燈舞表演現場

本次活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、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、鹽田區(qū)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,中英街歷史博物館(鹽田區(qū)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)承辦,萬科梅沙書院、梅沙雙語學校初中部、鹽田區(qū)中英街管理局商貿旅游服務辦公室、鹽田區(qū)沙溪沙頭角魚燈舞藝術服務中心協(xié)辦,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(yè)發(fā)展專項資金資助。

同臺獻藝,零距離感受“非遺”魅力

演出現場,優(yōu)秀節(jié)目薈萃,古典韻味與現代科技相結合,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,展現“非遺”魅力。開場舞《夢回唐朝》婀娜多姿,美輪美奐,讓現場師生仿佛穿越到了盛世大唐;《激光秀》光影交融,酷炫驚奇;《雜技頂碗》驚險刺激,扣人心弦;《川劇變臉》變化莫測,引人驚嘆;《長嘴壺茶藝秀》將中國茶道與傳統(tǒng)武術、戲曲等融合貫通,在“一招一式”中展現奧妙玄機,讓人賞心悅目。作為本場活動的重頭戲,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魚燈壓軸出場。《沙頭角魚燈舞》飄逸靈動、栩栩如生,生動再現了“魚翔淺底”的美好景象,贏得了在場師生的滿堂喝彩。

《川劇變臉》演員與梅沙師生互動

值得一提的是,當晚,梅沙學子也攜傳統(tǒng)技藝登臺獻藝。來自梅雙初中部中國舞社的學子帶來了古典舞《點絳唇》,身姿搖曳,衣袂飄飄,給人美的享受;來自民樂社的學子們聯(lián)手彈奏古箏與箜篌,傾情演繹了《將軍令》、《大魚》等曲目,樂聲響起,時而激昂振奮,時而悠揚婉轉,呈現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聽覺盛宴。

書院學子彈奏演繹《大魚》

此外,現場還精心設置了多個特色互動區(qū)域,既有魚燈舞及有關“非遺”知識問答互動區(qū),也有 《沙頭角魚燈舞》流動展覽區(qū)和視頻展播區(qū)。在沙頭角魚燈舞專用道具展示和體驗區(qū),師生們不僅近距離地欣賞魚燈,還在沙頭角魚燈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觀球先生手把手地教授下,親身體驗一把舞魚燈。

沙頭角魚燈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觀球先生向學生演示魚燈舞步

弘揚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將“中國精神”融入課堂內外

事實上,這并非“非遺”文化首次走進梅沙校園,在此之前,鹽田區(qū)首屆“非遺”文旅嘉年華就曾走進過梅沙雙語學校初中部,為剪紙社的同學們開設了“非遺”文化剪紙創(chuàng)作體驗課。

祭月大典

這與學校一直以來所堅持的“中國精神”不謀而合,將中國的語言、文學、歷史、文化、身份認同等內容融入到教學與活動之中。無論是在語文課上探討蘇格拉底與孔子的爭鳴,還是在祭月大典上展現風雅與儀式感,亦或是在新年晚會上奏響流傳千百年的民樂旋律,吟唱傳誦不衰的詩詞歌賦……作為國際化/雙語學校學校,萬科梅沙書院及梅沙雙語學校初中部以“培養(yǎng)具有中國精神的世界公民和領袖人才”為目標,非常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的傳統(tǒng)文化底蘊,培養(yǎng)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感與歸屬感。

扎根鵬城,在社區(qū)服務中傳播海洋生態(tài)文化

據了解,沙頭角魚燈舞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,是深圳沙頭角沙欄嚇村吳氏家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舞蹈,融合了客家文化和海洋文化元素,具有活靈活現的寫實造型、返璞歸真的裝飾色彩、巧奪天工的紙扎工藝等藝術特點。

其實,魚燈“游”進梅沙校園并非偶然,海洋元素是梅沙校園社區(qū)服務項目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。作為一所植根深圳、毗鄰海洋的本土學校,梅沙承襲這片熱土的創(chuàng)新基因,也與海洋文化結下不解之緣。去年10月,初中部八、九年級的同學們走進學校所處的大梅沙社區(qū),發(fā)現社區(qū)需求,開展社區(qū)行動,為大梅沙海濱公園的服務升級和生態(tài)保護設計了許多的創(chuàng)意項目。

 

梅沙學子調研大梅沙海濱公園的游客需求并設計項目

據介紹,今年梅沙初、高中學子還將參與一項以海洋環(huán)境保護為主題的社區(qū)服務項目,他們將在該項目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融于一堂,為深圳的海藍灘清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
[編輯:陳彬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