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安市民段先生向媒體反映,近日,他上初三的孩子帶回一份手寫的《自愿放棄中考申請書》,讓他簽字。孩子說,班上還有八九個同學也面臨類似的情況。
面對段先生的質(zhì)疑,校方表示,中考成績?nèi)绾闻c老師考核并不掛鉤。而涉事教師承認是自己的主意,沒有向學校匯報,其本意并不是讓學生放棄中考,而是出“奇招”刺激一下學生,同時引起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重視。
這樣的“奇招”能否自圓其說,姑且不去討論,但是,勸阻成績差的學生參加中考,并不是什么新鮮事。2010年6月,教育部曾發(fā)文強調(diào),任何學校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勸說學生放棄中考和中途退學,或要求學生轉校,或強迫學生報考某類學校。但從現(xiàn)實情況來看,這樣的“強調(diào)”并沒有發(fā)揮出應有的效力。
學校為何熱衷于勸退“差生”?原因很簡單——升學率作祟。為了避免差生“拉后腿”,干脆讓學生在報考環(huán)節(jié)就放棄。畢竟,人們評價一所學校的優(yōu)劣,升學率恐怕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。
雖然,客觀上說,在中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,被勸退的“差生”中考過關的概率非常低,選擇中職類學校也許更明智。但是,參加中考是每一個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的天然權利,任何人也不得剝奪。禁止“差生”參加中考,不僅扼殺了有些“差生”最后努力一把的希望與成功逆襲的可能,更嚴重損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。
這些年來,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,就是回歸教育培養(yǎng)“人”的本真,使學生避免成為教育流水線的機器,使教育更有溫度與尊嚴。而勸退“差生”的舉動,等于扯下了這樣一塊教育遮羞布,讓人們看到教育依然陷在功利的窠臼中。
另一方面,“差生”被分流引起反彈,也說明學生和家長對中職教育并不太認同。打破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(yè)教育的割裂狀態(tài),或者說,用實實在在的數(shù)據(jù)說話,為學生提供更多成才的通道,扭轉人們關于中職是“差生”云集地的根深蒂固的印象,這種在中考前分流“差生”的教育怪象才可能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