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深圳新聞網(wǎng)首頁>行業(yè)資訊頻道>文化>圖書推薦>

在秋天,邂逅與自己獨處的時光——秋日養(yǎng)心書單

在秋天,邂逅與自己獨處的時光——秋日養(yǎng)心書單

分享
人工智能朗讀:

閑暇時我常常捫心自問,自己有多久沒有出現(xiàn)發(fā)自真心的笑容?有多久沒有好好看一本書?

閑暇時我常常捫心自問,自己有多久沒有出現(xiàn)發(fā)自真心的笑容?有多久沒有好好看一本書?又有多久沒有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該何去何從?身處繁華都市中我們孤獨無助迷茫不堪,困于忙碌工作中我們疲憊不堪無能為力,我們仿佛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幸福的能力。在這時候,請給自己一點時間,嘗試在悠閑地午后打開一本書,跟隨作者進入他的世界,尋找人生的真諦,現(xiàn)世的安寧。

生命的旅途,是為內(nèi)心的沖突找一處歸宿。讀書到最后,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的復雜多樣,如何在漫長的人生中實現(xiàn)長久的幸福,擁有感知感動感悟的能力。

《細雨下點碎落花聲》

宗白華著

美學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,美學是一種人生觀。在宗白華引領我們于日常生活或藝術領域探究美的過程中,我們也仿佛看到了自身更完善的人格,那是我們心中更理想的自己。

本書是美學大師宗白華饋贈給現(xiàn)代人的禮物,是其論人生、論藝術、論美學的精要,作品著重探討了生活的應有之義,以及如何使我們的生活盡量地豐富、優(yōu)美、愉快、有價值。

在宗白華看來,我們必須將美學納入我們的生活,美學即是一種健康積極的人生觀。為了達到這種目的,就必須增加我們對自然與社會的觀察、了解、記憶等能力,同時更要主動改觀我們內(nèi)在的思想、情緒、意志等品質(zhì)。建立一種審美的態(tài)度,形成一種藝術的人格,這遠比我們想象的必要,也遠比我們想象的容易。在追求效率、著眼于功利的現(xiàn)代社會,這部作品能切實幫助人們尋回內(nèi)心流失的詩意、純真與美。

宗白華(1897年—1986年),原名宗之櫆,字伯華。著名哲學家、美學家、詩人。曾長期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史教授,我國現(xiàn)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,兼?zhèn)渲袊诺湮幕滋N和西方美學修養(yǎng)。他是把中國體驗美學推向了極致的新道家代表人物,被認為是中國學者中將中西方美學融會貫通第一人。宗白華與朱光潛并稱中國美學雙峰。

《簡單甚好》

豐子愷著

豐子愷所生活的時代并不是太平盛世,各種磨難不少;無論世界是好的是壞的,他選擇了一條簡單的路,好好走完了這有趣的一生。

本書精選豐子愷一幅幅精彩的生活圖景,看大師是如何行走在人間面對一起生靈與萬物的,而今天世界的依然繁雜與喧囂,我們將以澄靜的心,簡單生活:追趕不上的不追,不屬于自己的不要,挽留不住的不留,生活哪有那么復雜?

一個人一生要路過的風景、遇見的人、碰到的事,生命中的一切困擾在這里都能找到答案。用一顆干凈的心面對復雜的世界,簡單甚好!

作者簡介:豐子愷(1898-1975年),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桐鄉(xiāng)市石門鎮(zhèn)人,散文家、畫家、文學家、美術與音樂教育家,原名潤,又名仁、仍,號子覬,后改為子愷,筆名TK。主要作品有《緣緣堂隨筆》、畫集《子愷漫畫》等。師從弘一法師(李叔同),以中西融合畫法創(chuàng)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。

《萬物有情》

李漢榮著

世界還有一些寧靜的角落,可以詩意地棲居;找到內(nèi)心的平靜和對生命的敬畏,活得輕靈而豐盛。

本書從李漢榮上千篇文章中精選62篇經(jīng)典散文,處處圍繞一個“情”字這一主題:人之有情,讓人覺得人間值得;動物有情,可以為友師;植物有情,以滋養(yǎng)天地;器物有情,以懷念歲月;自然有情,以澆灌我們的心靈;歷史人文有情,以激蕩我們情思。

面對有情的日子、有情的種種,在這個喧囂而浮躁的世界,讓我們回到原始生命的田野,與山川大地、草木生靈共棲息。找到內(nèi)心的平靜和對生命的敬畏,活得更輕靈而豐盛。

李漢榮,詩人、散文家,漢中市文聯(lián)副主席,漢中市作協(xié)主席。創(chuàng)詩歌、散文、小說3000多篇,作品入選100多部選集。曾獲百花文學獎?散文獎、中國報人散文獎、冰心文學獎等獎項。其作品長于想象,靈氣飛揚,文筆生動活潑,富于詩意和哲思。他靈動的筆觸,為我們寫盡萬物之美,訴盡萬物之情,揭示了生命的真諦。   

《世故的盡頭天真的起點》

余光中著

退縮逃避不能解決問題,只有埋頭修煉、負重前行,才會看到希望的曙光的真理。

世界喧囂吵鬧,房價、醫(yī)療、生育、上學、求職、養(yǎng)老、環(huán)境、稅收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。你只能會世故,學會處處圓滑,爭取所有人的認可,你不累嗎?你還知道你是誰嗎?你是你自己。然而,寶貴的天真早已被庸俗的世故絞殺,我們的初心黯淡無光。在生命里從容漫步、在時光中暢快漂泊的余光中回來了,智慧的詩人帶領我們與偉大的靈魂對話,喚醒我們?nèi)找婺:淖晕摇?/p>

余光中(1928-2017),當代著名的散文家、詩人、批評家、翻譯家,祖籍福建,生于江蘇南京。因孺慕母鄉(xiāng)常州,神游古典,亦自命江南人。一生從事詩歌、散文、評論、翻譯,將之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。

文學影響力既深且遠,遍及華人世界,被譽為當代中國散文八大家之一。

《半局》

張曉風著

生活就像一條河流,后浪推前浪,不斷逝去,又不斷涌來。相逢有時,別離有時,懷著一顆歡喜溫柔的心,記掛著人間無處不在的善與美、笑與淚。作者攜一世的情緣、半生的收獲,與讀者一起,在一花一木、一飯一蔬中,參見萬物的多情和柔軟,收獲歲月的豐盈和圓滿。

生命是純凈的火焰,我們活在世上,心中有一輪無形的太陽。要知道,半局不是結局,勝敗未分、輸贏未定,生命之火未熄。半局就意味著還在路上,不管上半局是贏是輸,都要鼓足斗志,再下一城。人生何嘗不是如此,在起起伏伏的命運中,只要生命之火還未熄滅,就要打起精神活下去。

張曉風,筆名曉風、桑科、可叵,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華。畢業(yè)于臺灣東吳大學,教授國學及文學創(chuàng)作。曉風的散文淡然平和,兼具知性與深情,內(nèi)在深沉廣闊,富于哲思,兼具濃厚的文化情懷。

《約定》

丁捷著

肉身的走馬觀花,怎么比得上靈魂的深度駐扎。

《約定》是著名作家丁捷的紀實大散文,是他到新疆伊犁的哈薩克民族地區(qū)援疆任職時的情感記錄。這一次援疆的經(jīng)歷讓他的情感得到釋放,精神得以升華,心靈找到了歸屬,他將最可貴的所見所聞、所思所感萃取,寫成這部散文隨筆集。在這部作品里,能夠看到波瀾壯闊的伊犁河、一望無際的喀拉峻大草原、能歌善舞的邊疆人民。人走邊疆,青春燃情。

丁捷,當代著名作家。14歲開始文學創(chuàng)作,迄今出版20余部作品。長篇小說《依偎》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發(fā)行,獲得多個國際和國內(nèi)的文學獎項;《撕裂》則被認為是零距離逼視文化圈腐敗真相的杰作。長篇紀實文學《追問》曾數(shù)月雄踞全國圖書暢銷榜前列。大散文《初心》賦予了散文體裁以非凡的時代意義。

《一生所尋不過愛與自由》

李銀河著

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去愛自己喜歡的人,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,這就是我的人生宣言。”這是李銀河也是所有勇敢者的心聲。忙于應酬、交際、工作以至被世俗淹沒的你,是否感到焦慮、迷茫和悲傷?本書讓你回歸內(nèi)心深處,找到最初那個自信且強大的自己。

《一生所尋不過愛與自由》是李銀河的深沉力作,是一部質(zhì)樸而真誠的隨筆集。在這本書里,李銀河摒棄了一個社會學家和文化斗士的身份,而去省視自己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內(nèi)心,直率地表達了她對生命的真實感受和深邃思考。

李銀河,當代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、社會學家。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,師從于中國社會學奠基人費孝通。曾被《亞洲周刊》評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。

《人生實苦但請足夠相信》

蔣子龍著

生沒有永恒的夜晚

萬物皆有裂痕,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

本書為著名作家蔣子龍的人生隨筆,薈萃了作者執(zhí)筆40年來優(yōu)質(zhì)散文,這些文章或者寫人生經(jīng)歷,或者暢談生命哲思,又或者表明對某種狀況的情感態(tài)度,都非常引人入勝。他的筆就像一面鏡子,我們或許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樣子。

蔣子龍,曾任中國作協(xié)副主席、天津市作協(xié)主席。作為著名作家和中國文化的使者,他先后出訪過歐美亞等十幾個國家,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家級文學大獎,并被譯成英、法、德、俄、日、韓、意、西等十幾種文字出版。

《如果有一顆心是自由的》

王魯彬著

多少人努力合群,人群中卻倍感空虛;

多少人心向遠方,卻一直原地徘徊;

多少人渴望出眾,卻將自己囚在庸常之中;

擁有一顆自由的心,人生才能絢麗突圍……

本書是央視才女記者王魯彬的首部隨筆集,她用一篇篇的文章,回顧和梳理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經(jīng)歷,以及她對這些經(jīng)歷的感受和思索。該書自始至終以自由主題貫穿,作者認為,自由就是勇敢追逐夢想,不給人生設限,坦然誠實地面對自己。自由永遠是自己創(chuàng)造的,而不是別人給你的。擁有一顆自由的心,才能抵達更遠的地方,才能抵達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。

閱讀這本書,我們能夠感受到在時光中穿行時的孤獨、迷茫和堅定……

王魯彬中央電視臺記者本科畢業(yè)于中央民族大學,清華大學研究生在讀,北京市東城區(qū)青聯(lián)委員,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學(藏語基地班)業(yè)界導師,代表作11集新聞專題節(jié)目《北京新機場征地拆遷記》,曾獲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主題報道一等獎、中央電視臺地方記者部年度最佳節(jié)目。

《忘了我是誰》

蔡怡著

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親情散文,第一輯圍繞老邁失智的父親及患有躁郁癥的母親,表現(xiàn)失智父親在逐漸遺忘的時空長河里,迷失自我,孤立無助的心境。第二輯更多的寫愛人、孩子、父母、公婆,如數(shù)家珍,為了紀念和珍藏。體現(xiàn)一個女人的敏感、細膩、耐心和慈悲,讓愛在家人朋友間流淌,展現(xiàn)一種廣博包容的愛。文字清新簡白,真摯樸實。說是“照養(yǎng)”只見其一,說是記寫“親情”不過其二,是生命臨鏡下對生、老、病、死地勇敢面對。生命要有愛相伴,珍惜每一次相逢。

蔡怡,臺灣著名散文家,臺大中文畢業(yè)后留學美國,獲教育碩士、博士學位,在美國工作生活16年?;嘏_北后,擔任聯(lián)合報繽紛版與人間福報專欄作者,曾獲第三十四屆聯(lián)合報文學獎散文組大獎,第五代懷恩文學獎兩代組首獎,第三屆福報文學獎,第六屆懷恩文學獎社會組首獎。

《旅宿》

夏目漱石著豐子愷譯

畫家為了擺脫俗世的羈絆來到深山,一路沉醉于絕美的春光和秀麗的風景。到達落腳的旅宿后,或主動或被動地卷入了當?shù)厝说纳睿涡紊娜宋锩\和各種離奇的故事讓畫家在“非人情”的世界流連忘返。一環(huán)扣一環(huán)的故事情節(jié)中充滿了夏目漱石關于藝術論、美學觀和東西方文學的深刻見解。

一個人的旅行圣經(jīng),一本殿堂級別的文藝教科書。生命的旅途,是為內(nèi)心的沖突找一處歸,溫情撫慰每一個游走在繁華都市的疲憊靈魂。

夏目漱石(1867-1916),本名夏目金之助,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,文學史家公認他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,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讀過他的作品,被稱為“國民大作家”。1984-2004年,日本政府將他的頭像印在日鈔上。他對東西方文化均有很高造詣,既是英文學者,又精擅俳句、漢詩和書法,對個人心理的描寫精確細微,開啟了后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,芥川龍之介曾深受他提攜。

《解讀童話》

【瑞士】瑪麗-路薏絲?馮?法蘭茲著

說起童話,人們總覺得它是屬于孩子的文體。著名的心理學家馮?法蘭茲卻看到了它隱藏的特質(zhì)——無歷史時間、無文化空間的原始集體性。馮?法蘭茲認為,童話是一條通往集體無意識的華麗之路,是表達集體無意識心靈歷程的精簡途徑。對童話的解讀就像一場追索意義之謎的游戲。

瑪麗-路薏絲?馮?法蘭茲博士是公認的、杰出的榮格心理學繼承者,更是童話心理解讀的權威性代表人物。她一生致力于發(fā)展榮格的分析心理學,將跟隨榮格所學習到的概念與方法運用于童話分析中。她一生著作頗豐,有多達20余部作品,《解讀童話》是她的代表作。

《阿德勒:在自我啟發(fā)中成長》

[奧]阿爾弗雷德?阿德勒

與其被環(huán)境逼迫著成長,不如主動做更優(yōu)秀的自己。這本書通過對人們進行“自我啟發(fā)”的原因、重要性及方法的探討,啟發(fā)讀者修正潛意識中的“人格程序”的方法,打開思維模式中“自我啟發(fā)”的奧秘,啟動自身強大的內(nèi)驅(qū)力,發(fā)揮潛能,積極地融入社會,不再被時間拖著前行,用一顆無畏、強大的心去面對生命中所有的不如意。

[奧]阿爾弗雷德?阿德勒,生于維也納,與弗洛伊德、榮格齊名,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、個體心理學的創(chuàng)始人、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(qū)、現(xiàn)代自我心理學之父,也被稱為“自我啟發(fā)之父”。他的學說以“自卑感”“創(chuàng)造性自我”“自我啟發(fā)”為中心,深刻影響了華生、杜威、馬斯洛、羅杰斯和弗洛姆等心理學家。代表作有《自卑與超越》《兒童心理學》《理解人性》等。

《認知的重建》

吳姵瑩著

我們?nèi)绾翁幚韮?nèi)心的脆弱、膽怯、情緒化,修正認知偏差,打破固化認知,高效拓展人生格局。在以往我們認知不足、無法全面看待事情時,遭受了諸多不合理的評價與期待,我們承認了那些不合理,內(nèi)化為嚴苛的“內(nèi)在大人”對待無助的“內(nèi)在小孩”的方式,形成固化認知,那些固化認知讓我們精神內(nèi)耗,致使我們變得脆弱,膽怯,情緒化。

吳姵瑩在《認知的重建:從內(nèi)在強大到外在精進》中帶我們回顧過往,對重要事情進行解讀,與自我進行對話,看見舊有否定與批判等負面自我認知的內(nèi)在模式,打破固化認知,修正認知偏差,建立全新的認知。

吳姵瑩,心理咨詢師、愛心理創(chuàng)辦人、知名媒體心理專欄作家、電視節(jié)目心理專家。

她曾經(jīng)在醫(yī)院、法院從事心理咨詢工作,長期致力于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,期望提升更多人對自身意識的覺察,優(yōu)化自己的認知,為自己創(chuàng)造更幸福的人生。

《手寫人生:改變焦慮、抑郁和悲觀的習慣》

亞當?J?杰克遜(英國)著

手寫日記可以凈化你的負面情緒,包括焦慮、抑郁、悲觀、憤怒……讓你反思、分析、理解生活經(jīng)歷,傾聽內(nèi)在的聲音,實現(xiàn)真正的自我成長。手寫日記是自我療愈的過程,也是一個將創(chuàng)造性可視化的過程,釋放思想的力量。如何使用手寫日記來改變?nèi)松??針對不同的效果,《手寫人生》給出了相應的日記寫作技巧和模板,包括表達性寫作方法、食物日記、癥狀跟蹤日記、策略日記、夢境日記、SMART目標設定、感恩日記、艾維?李時間管理法。

亞當?杰克遜(Adam J Jackson)(1962— ),英國人,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、企業(yè)家、勵志演講家、暢銷書作家,他所著《人生的四大秘密》系列和《事物的另一面》已經(jīng)譯成30多種語言,在全球常銷不衰。

《性格中的蜜與毒》

(日)加藤諦三著

每個人都擁有“心靈的癖好”。那是從幼時開始,通過原生家庭和成長環(huán)境形成的。

長大后,有很多人充滿了不安全感,一旦有問題發(fā)生,就會開始自責、傷心,而不能以積極的心態(tài)去面對問題。他們對自己沒有自信,被自卑感所折磨,卻在自己心中的殘酷世界中,搖搖欲墜。因為他們只會自己小小的意識中思考這個世界,不斷評判自己,人生永遠都是黑暗的。

愿你不要讓自己在只有一次的人生里變成一個悲觀論者。只有在封閉的內(nèi)心中開開風孔,才能尋得出路和解藥。

加藤諦三,1938年出生于日本東京,畢業(yè)于東京大學教養(yǎng)系、社會研究科碩士。日本知名心理學家、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、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、日本精神衛(wèi)生學會顧問,同時還擔任過日本電臺“人生問題咨詢”欄目的主持人,2016年被授予“瑞寶中綬章”大賞。

著有《情感暴力:你會和親近的人互相傷害嗎》《不乖:哈佛導師的自我突破心理學》等數(shù)十部經(jīng)典的大眾心理讀物。

《公主走進黑森林:用榮格的觀點探索童話世界》

呂旭亞著

《公主走進黑森林:用榮格的觀點探索童話世界》挑選了七個大家熟悉的童話,都是女性為主角的故事,觸及的正是七種不同的女性心靈成長方向,七幅尋寶圖。熟悉的故事在每一個人心里都已然有了一些自己既定的看法,但如果我們可以將這樣古老、爛熟于心的故事拆解出不同的意涵,讓我們對自身所處的世界有不同的感悟,那我們對自身的困難也將有更寬廣的視野。

呂旭亞,督導級心理治療師、國際分析心理學會(IAAP)榮格心理分析師。畢業(yè)于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院(ISAP)、美國加州整合學院(CIIS)。1989年創(chuàng)立旭立文教基金會與旭立咨商中心,曾任教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咨詢研究所,實務與學術專長為夢與象征、榮格分析、表達性藝術治療、婚姻與家族治療等。

《你淡定的樣子真好看》

胡慧嫚著

你是否也是一只渴望擁抱的刺猬?本書作者將薩提亞的心靈啟發(fā),進行進一步本土化的吸收,她結合近10年幫助數(shù)千位有心靈困惑的人找到出路的心理咨詢師經(jīng)歷,將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各種問題,以心理故事的形式親切呈現(xiàn),用薩提亞的聲音給出指引。

胡慧嫚,國際薩提亞學派認證合格心理咨詢師、臺北實踐大學家庭咨詢輔導研究所碩士、《ELLE》雜志前總編輯。曾獲2003年亞洲出版協(xié)會(SOPA)卓越報導寫作獎。逾20年的時尚雜志工作經(jīng)驗,淬煉出其深刻的觀察及探索功力。

她曾訪談過一千多位杰出人物,對都會女性的生活、情感與心靈渴望有著深入的觀察和體會。擅長以一顆溫柔細膩的心傾聽,以一雙涵容接納的眼引領陪伴,以溫暖正向的語言與方式,將心理學巧妙融進都會大眾的生活中。

《當你悲傷時請記住》

瑪吉?凡?艾克(荷)著

你不能回到過去重新來過,但你可以用過去指導你的未來。只有你才能成為自己的擺渡人。

這是一本能讓人感受到安心、溫暖和愉悅的書,毫無疑問,它還會幫助到無數(shù)的人,讓他們不再感到那么孤單,這是一本關于心理健康的書所應該做到的最好的事情。

作者瑪吉?凡?艾克是BBC著名的心理健康專欄作家。擅長以看似不起眼的方法,化解生活中的焦慮和抑郁情緒。她為自己列了很長的行為清單,通過自己的方式,與自己的悲傷做著對抗,并讓自己慢慢地快樂起來。現(xiàn)在,她把自己的故事和方法分享出來,期望更多的人受益。

《找到你的生命禮物》

布萊克?D.鮑爾著

在無數(shù)個不得不面對壓力的日子里,你可曾否認了自己的人生夢想,做著不喜歡的工作,陷入虛偽的人際關系中,為了生存而生活?

在本書中,布萊克指出,長時間將真實情感隱藏、否認自己的目標,會讓焦慮、抑郁、成癮、缺乏成就感、自我攻擊、自我懷疑、孤獨、內(nèi)疚、恐懼等心理問題出現(xiàn)。

通過本書簡單而深遠的真知灼見,你將學會如何放慢速度,在接受、友善、誠實和肯定自我價值的基礎上,擁有更健康的人際關系。你也會發(fā)現(xiàn)如何改變因不斷試圖取悅他人而產(chǎn)生的壓力、焦慮和不安全感,從而使你獲得持久的自信、自尊和內(nèi)心的平靜。

(美)布萊克.D.鮑爾,布萊克是國際知名的演說家,同時也是有心理學、冥想學等多專業(yè)背景的咨詢顧問。他曾幫累計逾千萬的讀者、學員和聽眾,在焦慮的年代獲得了精神的成長,被譽為“當代精神導師”。

我們頭腦里的導盲犬

(意)瑪塔?提巴迪著

榮格心理學認為,人的心靈中天生有一個“內(nèi)在守護者”,它能讓人看清心靈創(chuàng)傷的本質(zhì),走出傷痛的困擾,過上和自己天性相符的生活。它叫代蒙,是活在我們潛意識中的“導盲犬”。

如果你愿意聽從頭腦中導盲犬的指引,你將真切地看到那些被隱藏的心靈創(chuàng)傷,它們化身為風景、人物、動物、植物、河流、風、雨、雷、電等意象浮現(xiàn)在你的眼前,并隨之帶來相應的情緒體驗,比如羞恥感、絕望感、恐懼感、傷痛感,無力感、罪惡感、愧疚感、憤怒感、空虛感……

你可以與這些有生命的創(chuàng)傷進行直接的交流,傷痛將得以化解,心靈的變化和治愈也就悄然發(fā)生。你也終將走出眼前的困境,擁有一種和自己天性相符的人生。

瑪塔.提巴迪(Marta Tibaldi)意大利著名的榮格分析師、錫耶納大學跨文化心理學教授。

擔任意大利分析心理協(xié)會(AIPA)和國際分析心理學協(xié)會(IAAP)的榮格心理學培訓分析師與督導。已出版著作:《快樂島嶼的神話》《跨文化認同:榮格心理學在香港》等書。

[責任編輯:江書劍]